学部动态
学部动态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学部新闻 > 正文

逢月、拜月、玩月|中秋愉悦

发布日期:2022-09-10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神来之笔,有空灵之境,写景兼有兴发。中秋之夜,万里青天无片云,一穹青镜笼九州,又到了一年中最团圆的节日。


   说起中秋诗词,大家耳熟能详莫过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但其实在这两首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中秋诗词。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八月十五夜》殷文圭

神来之笔,有空灵之境,写景兼有兴发。中秋之夜,万里青天无片云,一穹青镜笼九州,又到了一年中最团圆的节日。


“良夜清秋半,空庭皓月圆。动摇随积水,皓洁满晴天。”

——《酬裴端公八月十五夜对月见怀》权德舆

此诗写雨后清秋明月的皎洁,给人以明朗阔大、安详宁静之感。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刘禹锡

把中秋皓月映照下夜空的洁白清净写得格外传神。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对月》曹松

月色普照寰宇, 非一人所独享,人们钟爱中秋月的明亮,更赞叹它的广博无私


最后:

              祝所有老师、同学万事顺意、平安喜乐。

来源:百度百科、知乎

责任编辑:曾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