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每天都在救死扶伤
他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
无论白天与黑夜都随时待命
有这样一群人
哪里有病魔
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不是天使
他们是健康的守护者——医生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让我们走近那些曾在一次次严峻的卫生危机面前,挺身而出守护我们的英雄。
他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亲属间活体肝移植”的理念
完成国内首次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手术
他是刀尖上的舞者
在肝脏手术禁区谱写生命奇迹”
2009年11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的“暴走妈妈”手术,让全国亿万观众为术中母子揪心。这位武汉的普通母亲陈玉蓉,为救身患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的儿子,长达数月日行十公里奇迹般减去重度脂肪肝,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亲属间活体肝移植。
“暴走妈妈”术前,专家大会诊决定妈妈只割小部分肝,此种方法是陈孝平读博士期间提出来的,当时还是国内首创。1982年至1985年,他就大胆地提出,良性肝病全切肝脏没有必要,病人只需37%左右的肝脏就可维持功能的全新观念。他甚至还探索出“劈肝救人”的颠覆性发现,一个肝脏供体可以挽救多条生命!
2008年,陈孝平教授主刀,国内首次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手术大获成功。从1983年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亲属间活体肝移植”的理念,到实践成功,这一路他攀登了25年,脚踏实地突破着肝脏外科领域的种种“禁区”,铿锵有力的步伐下都镌刻着他对疾病的思考、对病人的大爱、对生命的敬畏。
他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
曾参加非典、H7N9禽流感疫情、汶川地震等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
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重症医学:规范.流程.实践》等著作 4-5篇SCI收录9篇,
Medline收录50余篇。
邱海波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弟弟骨折了,当时求医很难,后来幸得一位维吾尔族医生救治,弟弟“差点废掉的胳膊”后来治好了,从那时起就萌生了将来希望能做一名好医生,为人治病,救死扶伤。
后来成了一名ICU医生后,一个个危急重症患者交到邱海波的手上,他更感责任感、使命感重大,特别是那些生命垂危的孩子、小伙、姑娘,他们对于一个个家庭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让邱海波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始终要求自己,不仅要做一名技术高手,更要有人文情怀,成为有温度的好医生。
邱海波认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还要有促进同行共同进步的情怀,应尽自己最大努力,推动更多从业者提供更规范的诊疗服务。他对于科研千锤百炼、精益求精,2004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13届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大会上获得青年科学家奖,这是中国重症医学学者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奖。
自五年前,邱海波和他的团队开始构建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来自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江西,甚至远在新疆的医院,通过远程信息系统,100余家医院与中大医院ICU形成了专科联盟,每周一上午11点,重症V课堂准时与联盟单位在线开课,同步与百余家医院ICU同道分享最新理念与技术,迄今为止重症V课堂已经开课100多期,深受基层医生欢迎。依托国家级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建立的“远程ICU”,已与国内部分医院实行了同步均质化在线运营,将先进的技术下沉到基层医院,带动了基层医院ICU 的整体发展,让更多的重症患者能够得到科学、规范的诊疗服务。
他是耳鼻喉学科领域“扛旗人”
曾担任柳叶刀全球听力研究中国首席专家
亲手完成了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医学部试点第一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建设发展,离不开杨仕明超前的学科全域谋划力。2019年12月13日,“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落户解放军总医院,代表着国家临床研究最高水平。作为全军研究型学科示范单位、全国耳鼻咽喉科领域第一个院士单位领军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人工耳蜗项目技术指导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全国、全军耳鼻喉学科建设,系统开展大样本临床队列、相关技术创新和转化医学研究,为耳鼻咽喉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提供新方案、新技术和新指南。
“通过对聋病机制和防治的探索研究,找到让聋人重回有声世界的路径。”杨仕明致力于从根源上寻找致聋的原因。经过长期攻关,他带领团队通过对声损伤致聋分子机制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聋病防治新策略,成功研发出符合汉语声调特点和国产人工耳蜗,打破了国外对于这个领域的垄断局面,大幅降低了患者植入人工耳蜗的费用,使更多聋人受益。其团队已为3000多例耳聋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蜗,99%患者手术后恢复了听觉,70%以上的回归工作和学习岗位,过上了正常生活。
他曾瞒着妻子
带头让自己不到一岁的孩子试服疫苗
他倾尽毕生心血研制一粒糖丸
让中国儿童彻底远离小儿麻痹
本可顺水行船,偏要逆水行舟
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2019年1月2日,顾方舟病逝,享年92岁。他去世后,无数人试图寻找儿时记忆中糖丸的味道,一颗小小的糖丸,承载的是一代医者的济世之德。
1959年底,第一批脊灰减毒活疫苗在中国被生产出来,动物实验安全有效。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通过了动物实验的疫苗,作用在人体上,会产生毒副作用吗?没有人知道,只有人体实验能给出答案。所以,冒着可能被感染致残,甚至是瘫痪的风险,顾方舟和同事一起,喝下了首批疫苗溶液。一周后,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这是一个好消息,不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针对疫苗研究的。但问题接踵而来——疫苗对大人安全,对孩子呢?顾方舟做了一件让如今的我们心态上很难接受的事情——他瞒着妻子,将疫苗喂给了自己刚满月的大儿子顾烈东。“其实没什么。”顾方舟在事后说,“我们是搞这一行的,心里有数,(如果对疫苗没信心)我不可能随便拿自己的孩子冒险。”
在那一刻,他想过万一有问题,后果会怎样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惨遭其父“毒手”的顾烈东后来说:“父亲做这个决定时,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当时已经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而且父亲自己也以身相试。我觉得,这一方面是他对自己科研成果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老一辈科学家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
让我们向他们
道一声真挚感谢
致一份崇高敬意
因为你们在前方,为我们遮风挡雨
用负重前行,换我们岁月静好
我们何其有幸
生于中华大地
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让我们以生命的名义
向他们再道一声
“辛苦了,谢谢您!”
责任编辑:曾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