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九,湖北武昌人,一级教授。我国杰出的外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基本外科重要奠基人。194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从1956年起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至1985年逝世。他被美国专家赞为“世界外科学界的一盏明灯”。
中美建交的功臣
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随行的美国纽约时报副社长赖斯顿先生因急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炎发作,于17日下午四点紧急送往北京反帝医院(1966年至197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的院名)第二门诊(后来的外宾医疗科)。经全院专家会诊后,决定当晚手术,手术大夫为吴蔚然、曾宪九、朱预。手术非常成功,但术后患者出现血尿。阑尾手术的成败关乎国家形象,总理办公室多次来电询问。问题没解决,曾宪九主任不回家,彻夜到图书馆查阅国外文献,最终找到相关线索——原来国外有研究发现青霉素可致血尿。曾主任果断撤药,一日后患者血尿消失,即日康复出院。协和因为在这一重大外交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表扬。
为周恩来总理主刀
1972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患上了膀胱癌。1973年3月至1974年3月,医疗组为总理先后做了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术治疗。自1974年6月1日第一次大手术——膀胱癌切除术,到1976年1月8日逝世之前,周总理先后经受了大小手术13次。吴阶平担任医疗组组长,曾宪九是重要成员。手术成功了,耗时8个小时!当晚曾宪九回到家中,对夫人葛秦生说:“今天还真有些紧张。”术后,总理的身体还很虚弱。曾宪九紧绷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头一周,普外、心内、泌外、麻醉每天各有一位专家24小时轮流值班。曾宪九平时夜间常被叫去医院处理危重病人,有时活儿忙完了天还没亮,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儿,结果练成了坐着睡觉的功夫。所以轮到曾宪九值班,他总是整宿地坐在椅子上,守候在总理身边。
突如其来的打击
1979年3月23日,带着外科医生查房的曾宪九接到医院干部门诊的电话,催促他去放射科拍胸部X光片,这是医院为老专家们安排的健康体检。他不愿耽误查房,不想去。在同事们劝说下,匆匆赶过去。二十分钟后,曾宪九又出现在病房里。三天后,病房的电话又一次急促地响起,保健科说“请曾主任马上到放射科,要重新做一次检查。”大家听后都感到有些意外,曾宪九却笑着说:“没什么,让再去就再去一次吧!你们继续查房。”这次他离开病房后,就一个下午再也没回来。肺癌!太残酷了。曾主任才65岁呀,“十年浩劫”抢走了他那么多时间,好不容易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4月11日,曾宪九接受了手术。在副院长王志明的陪同下,前往拥有当时较为先进的放疗加速器的北京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短暂的休养后,曾主任很快重返工作岗位。术后不久,他就像往常一样,每天到办公室孜孜不倦地伏案工作。
曾宪九去世那年,只有71岁。他一生高瞻远瞩,布局学科,呕心沥血,培养人才,使协和始终保持了在新理论、新技术上的引领地位,甚至赶超国际水平。曾宪九教授挑选基本外科中最具挑战性的胰腺外科,进行了几十年艰苦探索研究,成就让国际同行钦佩。在他的领导下,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创办了肠外肠内营养、重症医学科、血管外科等新兴学科。尽管一生坎坷艰难,但他所造就的外科业务架构,奠定了今日协和外科的地位,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至今深深影响着后来人。
北京协和医院人才培养的成功之道,就在于拥有曾宪九这样一批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漆碧雯 李海波 黄银凤